潮土过去曾称为冲积土、浅色草甸土等,是在近代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和经旱耕熟化而成的半水成土。它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的河谷平原。 (一)形成条件和形成特点 潮土的形成主要受母质、地下水活动和旱耕熟化的影响。 1.母质 潮土的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母质的属性对潮土的性状有深刻的影响。母质属性主要包括物质来源、质地和质地层次排列等。黄淮平原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黄土性物质。成都平原主要为岷江灰色冲积物。长江其它支流沉积物的来源可能是紫色土、黄壤或红壤等。沉积物的质地变化,主要是在其沉积过程中水力对泥沙分选所致。从河流两侧滩地至远离河床的低平地来看,沉积物一般以砂质、壤质、粘质序列有规律地分布。急流沉积物偏砂,缓流或漫流沉积物偏粘。多次不等速流水沉积,又造成沉积物剖面出现不同的质地层次排列。 2.地下水位 潮土的形成深受地下水升降活动的影响,-般地下水位1~3米。与草甸土相似,地下水的季节性升降引起土壤的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在土体中形成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同时,由于地下水沿毛管上升的浸润作用,潮土表层白天因蒸发而变干,夜间又可回潮,称“夜潮”现象,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若地下水位过高,尤其雨季,则可能对作物造成“湿害”。 3.旱耕熟化 这是潮土的重要形成过程之一、与草甸土不同,潮土主要依靠人工植被和施肥积累腐殖质。通过各种耕种、培肥和改良措施,不断促进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耕作层的加厚,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 (二)基本性状 潮土剖面一般由耕作层或旱耕层、犁底层或亚耕层、锈色斑纹层和潜育层组成。耕作层疏松多孔,厚度一般为15~20厘米,颜色、结构等主要随耕种熟化度而变化。犁底层受耕作机具压实,紧实少孔,多呈层状或鳞片状结构,厚度一般为5~10厘米。犁底层以下受耕作影响较小,基本保持母质的特征,多有明显的水平沉积层理。但在地下水升降活动影响下形成棕色、黄棕色的锈纹锈斑,即锈色斑纹层或氧化还原层。底部潜育层是地下水强烈活动的层段,颜色杂,以灰蓝色或青灰色为主,有大量的锈纹锈斑,常见有锥形小铁子,在接近地下水位处,有时出现大量的石聚积或形成石灰盘。 潮土的颗粒组成或质地对其耕性、水分物理性质、养分状况等多种性质都有重要的影响,而它又受母质沉积规律的支配,随微地形等因素而变化。潮土大多含有碳酸钙,一般含量在20~120克/千克之间,pH7.0~8.5,主要随母质的来源而异。黄河流域的潮土中碳酸钙较丰富,pH也较高;长江流域的潮土含碳酸钙较少,pH也较低。潮土的有机质含量并不高,耕作层一般为5~30克/千克;含押量较丰富,可达20克/千克左右,但随质地类型和母质来源而有变化。由于碳酸钙的固定作用,潮土中磷的有效性低,速效磷普遍缺乏。 (三)利用改良 潮土土层深厚,所处地形平坦,有地下水的浸润补给,水热条件良好,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潮土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较低,部分土壤的质地有过砂或过粘现象,因此,应通过精耕细作,增施肥料和客土改良等途径,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潮土的水分状况不很稳定,易旱易涝,有的还受盐渍化的威胁。所以,发展灌溉,注意灌排水,稳定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实现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对复种指数较高的潮土,更应注意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以防止地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