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黑垆土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古老耕种土壤,又是一种暖温带的草原土壤类型 它以具有深厚的黑色垆土层而得名。黑垆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陇东和陇中地区,在内蒙古和宁夏南部也有分布。其地理位置西、北部与灰钙土为邻,东界栗褐土,南部与褐土相接,并在分布区内与黄土母质形成的初育土即黄绵土等交错分布。 黑沪土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温8~10℃,>10℃积温3000℃左右;年降水量摹300~500毫米,其中6~8月的雨量占60%左右,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及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自然植被以草原成分为主,多为生长稀疏、耐干寒和生殖力顽强的植物,如黄蒿、冷蒿、本氏羽茅、达乌里胡枝子、酸枣、虎棕子、黄刺玫和丁香等。所处地形主要为黄土高原平坦、侵蚀较轻的塬区,如董志塬堰、洛川塬等,也有河谷高阶地。其成土母质以黄土和黄土状物质为主。 (二)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1.黑垆土的形成特点 黑垆土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弱腐殖质积累、弱粘化(残积粘化)和较强的碳酸钙淋溶淀积,这不仅与其生物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与黄土状母质相联系。黑垆土的形成特点是:①由于母质疏松多孔,草类根系可伸展到土体的深处,残体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质与钙结合,以薄膜包被土粒或小土团,并富集在孔隙的边缘,由此,黑垆土腐殖质层可达1米以上,土朝色较灰暗,但其有机质含量一般仅为10~15克/千克,最多也超过20克/千克。②母质富含碳酸钙,在成土过程中发生较强的淋溶淀积。但由于黄土层疏松深厚,钙积层的界限不太清晰,碳酸钙主要呈菌丝状或霜粉状形态淀积。③黄土状母质中含有多种矿物,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即使一些不稳定的矿物如普通角闪石等,其风化程度也较轻。粘化作用较弱,同母质相比,土壤中粘粒增加不多,粘粒的演变基本上停留在水云母阶段。④黑垆土地区是我国农业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人为耕种活动对黑垆土有着深刻的影响,创造了以耕种熟化层为主要标志的特殊土体构型。 2.黑垆土的基本性状 长期耕种的黑垆土剖面,一般由耕种熟化层、腐殖质层、石灰淀积层和母质层组成。熟 化层是长期耕作施用土粪的产物,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多呈灰棕色,厚30~5O厘米。腐殖质层上部受耕作影响的部分称为古(老)耕层,厚约15厘米,颜色比下层浅,菌丝状和霜粉状石灰淀积比上层多。腐殖质层为暗灰带褐色,厚50~80(100)厘米,质地较细,又称黑垆土层,常见霜粉状和菌丝状石灰淀积,也有少量的小石灰结核。钙积层一般出现在1.5米以下,厚约1米,呈淡棕带黄色,霜粉状和菌丝状石灰演积比上层少,但石灰结核较上层多。母质层为黄土状物质。其全剖面呈强石灰反应。由此可见,黑垆土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疏松、深厚的腐殖质层与黑钙土相似,但其有机质含量却比黑钙土低得多,反映其弱腐殖质积累过程。其次,黑垆土具有较强的碳酸钙淋溶淀积作用,碳酸钙多呈菌丝状或霜粉状淀积,分布于腐殖质层及其以下的土层中,可以认为它们是成土过程中最新的形成物。黑垆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在熟化层和腐殖质层中的含量仅为10~15克/千克,往下更少;全氮量也较低,一般为0.5~1.0克/千克。腐殖质组成中的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常大于2。黑垆土中碳酸钙的含量较高,典型的黑垆土一般为50~170克/千克,碳酸钙在剖面中成自上往下增高的分布特点,与栗钙土颇相近似,但其淀积形态则有所不同。土壤pH7.5~8.5,呈微碱性至碱性反应,一 般无盐化和碱化特征。 (三)利用改良 黑垆土有数千年的耕垦历史,其绝大部分已经长期耕作熟化而形成了有土粪堆积覆盖层的旱作土壤,可种植小麦、玉米、糜谷和大豆等作物。它是西北黄土高原肥力较高、作物产 量较稳定的土壤,但土壤侵蚀强烈,干旱威胁较大。为此,黑垆土的利用改良首先要搞好水 土保持,同时,黑垆土的养分含量不高,特别是氮、磷供应不足,所以,为获得作物高产,需采取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实行草田轮作及合理施用化肥等改土培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