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2-24 17: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5.1.5晚疫病
症状之一:幼苗染病:由叶片向主茎蔓延使茎变细病呈黑褐色致全株萎焉或折倒
症状之二: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褐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
症状之三:叶柄和茎上病斑为褐色腐烂条斑。茎木质化前病部变细,引起植株萎焉。
症状之四:果实主要发生在青果,病果初呈油浸状暗褐色凹陷斑,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潮湿时病斑上有白霉是晚疫病的典型症状。病叶的叶尖或叶缘呈水浸状暗绿斑和灰绿色斑,潮湿时叶背有白霉。果实上的病斑有不规则云纹,最初为暗绿色油浸状,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明显,微凹陷,果实质地坚硬不变软。潮湿时病部腐烂着生黑色腐霉。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植株体,经3~4天潜育,出现病斑并产生再侵染孢子,引起流行。病菌菌丝体在1~30℃下均能生长,而以20~23℃时最适,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7~25℃,最适18~22℃,同时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孢子囊在4~30℃下,寄主表面有水膜时均可萌发,而在15℃以下产生游动包子,高于15℃则直接萌发。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湿度在85%以上可产生孢子梗,在97%以上才大量产生。湿度超过75%才可流行。预测指标当日均温在19℃以下,最高气温在27.8℃以下,连续3日平均相对湿度不低于75%,经过5~7天出现中心病株,再经10~15天流行。高温低湿特别是温度波动大有利病害流行。
5.1.6灰霉病
症状:叶片染病:由近地面叶片自下而上发展,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干枯,表面有灰霉,致叶片干枯。
茎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或长条形病斑果。
花、果实染病:先从残留的花瓣、柱头、花托出侵染后向果实和果柄扩展,果实表面灰白色水渍状、变软、湿腐,无明显边缘。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霉是典型特征,从青果上残留的花瓣处侵染逐渐向果实和果柄扩展,病部密生灰霉,有时从果实顶端花柱基部发病,逐渐向整个果实扩展
发病规律:以菌核、菌丝、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越夏,通过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低温高湿是发病必要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21~23℃,最高31℃,最低20C℃,产生分生孢子的适温分生孢子在13.7~29.5℃均能萌发,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一般温度20~22℃,湿度90%以上开始发病,只要湿度达到,温度在14~33℃内均可发病,但湿度低于75%时病害明显减轻。
5.1.7叶霉病
症状:叶片、嫩茎、果柄染病,初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浅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灰白色,渐变为灰紫色至黑褐色绒状,病斑扩大以叶脉为界或不规则大斑,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现黄褐色干枯。果实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症状之一: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褐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同心轮纹斑,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或黄绿色晕圈,中部具暗色的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病叶的正面和背面
症状之二:叶柄和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型病斑,轮纹不明显,稍凹陷。幼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环状病斑,病斑黑褐色呈立枯状
症状之三:果实多在绿熟期之前(青果)受害,多在花萼或脐部(后期在果柄处)形成黑褐色近圆形凹陷病斑,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斑轮纹表面有毛刺状不平坦物与轮纹较光滑的圆纹病有别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菌丝块、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及种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在夜间高温的条件下形成,白天借气流农事活动传播,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通过叶背所孔,或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病菌在9~34℃下均可生长,发育适温20~25℃,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侵入均需80%以上湿度。在22℃左右,夜间只要叶面有小膜持续4小时,即可诱发病害。在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从始发病到全田只需15天左右,短期温度30~36℃温度可抑制发病。
5.1.8早疫病
潮湿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是早疫病典型症状。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病菌发育适温为26~28℃,适宜湿度为80%以上,分生孢子在6~24℃水中经1~2小时、在28~30℃水中经35~45分钟萌发,通过气孔、皮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经2~3天潜育期、遇有持续5天日均温在21℃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数达49小时,该病开始发病或流行。
5.1.9菌核病
症状之一: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菌核外生在果实上,大小1~5mm。花托上的病斑环状,包围果柄周围。
症状之二:茎染病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4/5,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强发现大量菌核,严重的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自在种子或土壤中越冬,借助气流传播。发育适温为26~28℃,湿度为80%以上。分生包子在6~24℃水中经1~2小时、在28~30℃水中经35~45分钟萌发,通过气孔皮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经2~3天出现病斑3~4天产生再侵染分生包子。遇有持续5天日均温在21℃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数达49小时,开始发病和流行,在20~25℃,相对湿度超过80%,病情发展迅速。
5.1.10茎枯病
茎部症状:茎部出现伤口易染病,该病多发于接近地面而没有直接外份的部位。病斑初呈椭圆形,褐色凹陷,溃疡状后沿茎向上下扩展到整株,严重的病斑变为深褐色干腐状并可侵入到维管束中。
叶片症状:该菌产生的支链孢酸菌素,转移到植株上部,杀死叶脉两侧的叶组织或叶面布满不规则褐斑病斑继续扩展,到叶缘卷曲,最后叶片干枯或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只为害番茄,一般从除芽后的伤口和支架接触部出现的伤口处以及接在地面的部位侵入。病菌生育适温为28℃,最高37℃,最低10℃,在20~30℃间生育最为旺盛。
5.1.11枯萎病
症状;开花结果期始发,病初仅茎一侧自下而上出现凹陷区,致一侧叶片发黄变褐后枯死,有的半个叶序或半边叶变黄,也有的从植株距地面近的叶序始发,渐向上蔓延,除顶端数片完好外其余均枯死。剖开病株的叶柄,茎、果梗及果实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一般15~30天才枯死。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从茎基部或根部的伤口、自然裂口、根瘤线虫造成伤口、根毛处侵入植株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生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扩散开来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病菌发育适温27~28℃,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发展慢土壤潮湿,连作地,伤口多易发病,高温高湿有利发病。
5.1.12炭疽病
症状:主要为害成熟果实,病部初生水渍状透明小斑点,扩大后呈黑色略凹陷,具同心轮纹,其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并分泌淡红色粘质物,后引起果腐或脱落。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孢子萌发产出芽管经伤或直接侵入,未着色的果实染病后潜伏到果实成熟显示症生长后期,病斑上产生的粉红色粘稠物内含大量孢子是再侵染源,高温高湿发病重,成熟果实受害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