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草甸土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在我国南、北方平原地区,均有草甸土分布,但大部分经长期耕种已发展成水稻土和潮土等耕种土壤类型。只在东北的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等地区尚有较大面积分布。此外,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河流两岸的泛滥地、低阶地和湖滨低地亦有草甸土的分布,但面积都不大。成土母质主要为近代河流冲积物或湖积物,具有明显的沉积层理。草甸土所处的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距地表一般在1~3米之间,自然植被以草甸植物为主,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常见一些耐盐植物掺入。 (二)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草甸土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季节性氧化还原过程。腐殖质积累是草甸植被作用的结果。由于草甸植物根系总量的95%左右集中在表层30厘米以内,因此草甸土的腐殖质积累主要集中于表层,向下锐减,以此区别于黑土的腐殖质积累。在地下水位季节性升、降引起的土壤干、湿交替影响下,土壤中交替进行着氧化、还原过程,铁锰氧化物随之移动并局部聚积,在剖面中形成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 草甸土剖面由腐殖质层(A)和锈色斑纹层(Cu)两个基本发生层组成。A层颜色较暗,呈现暗灰色或棕灰色,质地随沉积层次而变化,根系多,湿润。Cu层颜色变浅,呈现棕黄或黄棕色,有明显的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在地下水位较高处,底部可出现潜育层(Cg或G)。 草甸土的A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大致是由我国东北地区向西逐渐变薄和减少。A层 厚度为20~50厘米,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30~80克/千克,但可低至10~20克/千克,高可达100克/千克以上。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大于1。土壤氮、磷、钾的含量较丰富,草甸土一般呈中性反应,但也有的呈微酸性或微碱性甚至碱性,随土壤中碳酸钙的含量和盐渍化程度而异。草甸土的质地变化大,这取决于沉积母质的质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高,但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质地而有很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