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中氮的损失
1、淋洗损失 铵(NH4+-N)和硝酸盐(NO3-)在水中溶度很大,NH4+离子因带正电荷,易被带负电的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硝酸盐(NO3-)带负电荷,是最易被淋洗的氮形态,随着渗漏水的增加,硝酸盐的淋失增大。自然条件下,硝态氮的淋失取决于土壤、气候、施肥和栽培管理等条件,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壤的淋洗量较多,半干湿地区较少,而在干湿地区除少数砂质土壤外,几乎没有淋洗。地表覆盖亦与硝酸盐的淋洗有密切的关系,植物生长的旺盛季节,土壤根系密集,吸氮强烈,即使在湿润地区,氮的淋失也较弱。相反,休闲地的氮淋失则较强。
土壤氮还可以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由地表水迳流带走的氮除硝酸盐外,还有土壤粘粒表面铵离子和部分的有机氮。通过淋洗或迳流进入地下水或河、湖的氮,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2、气体损失 土壤氮可通过两个机制形成气体氮逸出进入大气,它们是反硝化作用和氨挥发。
(1)反硝化作用 在嫌氧条件下,硝酸盐(NO3-)在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N2、N2O或NO的过程。其反应式如下:
反硝化作用实质上是硝化作用的逆过程,其条件需要较严格的土壤嫌气环境。试验表明,随着土壤溶液中的溶解氧浓度减少,反硝化的强度逐渐加强,待氧浓度减少到5%以下时,反硝化强度明显增高。这对矿质土壤而言,只有当其平衡空气中的氧浓度少到0.3%以下时,即溶液中氧浓度下降至4×10-6M以下时,整个土体才有可能被反硝化作用所控制。实际上这种土壤已处于水分饱和的淹水状态,孔隙中几乎已不存在空气。而在一般含水量情况下,即使达到田间持水量,土壤结构内或分散土粒间的小孔隙中已充满水,但其结构间的非毛管孔却仍然充有空气,因此,在这种土壤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往往可以同时并存。但也有例外,有些土壤的排水条件并不恶劣,因为含有大量的易分解有机质,使土壤产生了局部的嫌气环境,也会产生强烈的反硝化作用。所以通过反硝化作用损失的土壤氮取决于土壤中硝酸盐(NO3-)的含量、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土壤通气、水分状况及温度、酸碱度等因素。
(2)氨挥发 氨挥发易发生在石灰性土壤上,特别表施铵态氮和尿素等化学氮肥时,氨挥发损失可高达施肥氮量的30%以上,这是因为土壤中的氨(NH3)和铵(NH4+)存在下列平衡。
反应形成的NH4+离子易溶于水,易被土壤吸附,而NH3分子易挥发。这个反应平衡取决于土壤的pH值,若土壤pH接近或低于6时,NH3被质子化几乎全部以NH4+形态存在。在pH=7时,NH3约占6%,pH=9.2-9.3时,则NH3和NH4+约各占一半。氨的挥发还与土壤性质和施用化肥种类有关,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硫酸铵时,形成溶度低的硫酸钙并释放出较多的氨,故比施用氯化铵和硝酸铵的氨挥发损失要大得多。土壤粘粒和腐殖质能吸附NH4+离子,阻止氨的挥发,在阳离子交换量低的砂质土上施铵态氮,其氨的挥发损失比粘质土大。改化学氮肥表施为深施、粉施为粒施,都可减少氨的挥发损失。
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还可能通过纯化学反应形成气态氮而损失。化学脱氮反应有
这个反应的条件是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同时大量并存的土壤溶液中,生成亚硝铵(NH4NO2),产生双分解作用。这种作用有自动催化能力,随着反应的进行,其分解速度加快。但这一反应需要较酸的条件(pH5.0-6.5),较高温度和较干的土壤环境,一般认为在正常土壤中很少发生。另一个反应是:
3HNO2 ---> HNO3 + 2NO↑ +H2O |
在酸性土壤中,HNO2不稳定,会产生自动分解作用,土壤pH愈低,分解愈快。但由此产生的一氧化氮(NO),大部分仍可能被土壤吸收或在土壤中再氧化成NO2,最后再溶解于水,形成硝酸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