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之家-土壤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土壤考研资料sigmaplot12.0破解版下载sigmaplot教程
查看: 5839|回复: 0

土壤修复技术缺乏修复标准和风险评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9 15: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近日推出日程表,以地下水污染防治、污染场地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为主要方向的“环境修复产业”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但产业现状仍是技术“捉襟见肘”,目前修复技术少且不成熟;有人甚至这样表态,目前国内的污染土壤修复水平还停留在“换土阶段”。

  技术为何捉襟见肘?

  大多数技术还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很少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的场地修复中

  其实,所谓的“换土”,是一种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它包括异地填埋和异地水泥窑焚烧等。由于上述方式见效快,对原址的开发建设进度影响小,目前在国内土壤修复,被较多采用。

  但是,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异地填埋和水泥窑焚烧技术并不是行业修复的主流,他们较多采用的是固化与稳定化、热脱附、生物修复、化学氧化还原等效率高、风险低、系统预测性高的异位修复方法。

  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表示,“目前北京研发的土壤修复技术约有五六种,但大多数技术还处在研发和示范阶段,很少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的场地修复中,没有形成真正工程化和商业化的实用技术。”

  为何如此?原因之一就在于实践少,即使一些新技术被采用,开发商对于处置周期仍然十分严格,修复公司也只好将土壤运到别处。

  现实中并不缺乏这样的实例。最近,重庆某污染地块广泛征集场地修复方案,基于土壤的污染状况,中科院生态修复中心曾提出过高、中、低3种不同污染程度土壤分开处理的复合处置方案,对高浓度的污染土壤,进行水泥窑焚烧;中浓度的污染土壤,挖出后进行土壤清洗;低浓度土壤,采取淋洗方式。但由于这套方案的工程操作比较复杂,且占用时间较长,开发商最终没有接受这个方案。

  在这种现状下,企业能做何努力?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借助自身雄厚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领域独树一帜。

  目前北京建工与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南京污染场地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北京首家污染场地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及课题攻关等科研。

  北京建工常务副总翟立前向记者表示,“建工在技术研发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有条件将研发紧密结合工程实践,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逆向制定研发目标,提出适合实际治理的方案”。

  然而,能达到这种技术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姜林表示,作为适用条件极强的技术来说,土壤修复技术的理论都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工程技术手段,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现实中。从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土壤修复企业的研发力量十分不足。

  姜林强调,污染场地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都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简单地说,原位技术就一定比异位技术好,国外的技术就一定适用于中国。必须综合考量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从修复的效果、资金、周期以及公众的可接受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权衡利弊的选择。”

  为何要避免过度修复?

  目前没有制定明确的修复目标国家标准,应实行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

  2012年5月,来自中科院、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土资源部、高等院校、各省市环保系统和国内外企业等300多名专家学者,就土壤环境修复领域的发展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和讨论。其中一个共识是,“土壤环境修复目标的设定应科学合理,避免追求绝对的安全而走向‘过度修复’”。

  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刚刚起步,资金不多、技术不足,为何专家们反而会担忧所谓“过度修复”?什么又是“过度修复”呢?

  从事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多年的翟立前向记者表示:“我国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没有制定明确的修复目标国家标准。地方政府在做决策时,无从参考。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参考目前已经制定出的一些标准,而这些标准往往过于严格,超出了这块土壤修复应修复的目标值”。

  其中一个被地方政府用来参考的标准就是《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这个于2007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暂行标准,选择了92项污染物,规定了不同土地类型中污染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据业内专家透露,此项标准设定的某些污染物限值甚至严于国际标准,因为这一标准是为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场馆用地质量提供衡量参照的。

  “如果所有的修复都按照这么严格的标准,按照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将无法承担污染场地的修复费用,也没有必要。”翟立前强调说,美国的污染场地数量有29万~40万块,但并不是每一块都进行了修复。有的污染场地,通过采取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措施,对其进行了无害化管理。

  然而,“在我国,风险管理的理念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大家对污染场地认识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缺乏对污染的风险评估办法。”姜林无奈地表示。

  污染场地修复,应因地制宜。因为修复土壤的资金需求很大,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十几亿元。实行风险评估,其实是根据场地实际的污染状况和未来的规划需要,看是否需要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我们应该突破水、大气的管理思路,把污染场地修复的管理更多地基于风险评估上。”姜林表示,“这也是国外用几十年的发展总结出来的经验。”

  产业怎样才算成熟?

  经验不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产业发展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迎来利好。2010年以来,对关于污染场地管理的一些政策,环保部门正在征集意见中。2011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也相继出台。

  不仅如此,据了解,土壤领域的“十二五”规划——《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已经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

  这无疑将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据了解,一个成熟的土壤修复产业市场,应该是一条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修复工程、规划开发等在内的产业链条。随着近几年土壤修复产业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这样一条产业链。

  目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国内土壤修复领域是主力,为各地修复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以金隅环保、生态岛科技、北京建工修复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则是实际土壤修复项目的承担者。

  “规划出台虽然并不能解决污染场地修复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将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带动国家对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带动土壤修复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动产—学—研的发展。”翟立前说。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国的土壤修复产业已经占到了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

  但是,我国的污染场地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今年5月举办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同斌指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虽然理论探索十分活跃,技术发展不断完善,但规范的工程实例和产业发展经验不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土壤之家

GMT+8, 2024-11-26 02:36 , Processed in 0.2059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