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之家-土壤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土壤考研资料sigmaplot12.0破解版下载sigmaplot教程
查看: 6386|回复: 0

土壤污染修复不能一刀切:方案目标取决于利用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8 1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1
苏州化工厂原址杂草丛生,穿厂而过的河道里,散发着呛鼻的气味。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琦 摄

2

2
常州一块刚刚完成土壤修复工程的土地上,一幢住宅楼正在兴建。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摄

根根冲入云霄的烟囱,曾是人们记忆中城市繁荣兴盛的符号,如今,随着“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大大小小的工厂逐渐远离城市居民视野,犹如退潮。
  然而,他们的消失并非表面上那般不着痕迹,实际上,那片土地一直弥漫着污染疑云。在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地价不断飙升的情势下,如何治好这些生病的土壤,使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摆在众多大中城市管理者案头的一件大事。
  土壤污染治理资金该由谁埋单?治理标准如何制订?土壤修复市场怎样规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场地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早的江苏展开调查。
  (文/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徐琦)
  谁受益谁治理?
  濛濛细雨中,记者来到苏州化工厂的原厂址。这一地块位于苏州市南环北侧,从高架桥上看去,青瓦白墙之内,杂草丛生。在周边高楼林立的映衬之下,这一地块凹陷其中,显得格外苍凉。
  据了解,创建于1956年的苏州化工厂,曾是国有大型企业,也曾因污染严重使得苏州城南居民叫苦不迭。工厂从2003年开始实施整体搬迁,2007年底,企业彻底搬迁完毕。
  虽然污染企业搬走了,但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污染带不走。这块场地含有诸如甲胺磷、氯化苯等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最高,残留的化学物质不仅会对浅表层的土壤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深层的土壤甚至地下水产生影响。
  记者在穿厂而出的河道边看到,河水污浊,且气味呛鼻。在此清淤的一位工人介绍说:“下雨天厂里土壤中的东西会渗到河里。我们不敢在河边,站一段时间会很头晕。这里清淤时要穿防护服,否则皮肤受不了。”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纲熙介绍说,苏州化工厂原址土壤存在有机物析出的巨大环境风险,使得开发商想买不敢买、政府想卖也卖不出去。而要修复它,不仅修复技术复杂,单是修复资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那么,高昂的修复费用从哪来呢?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场地的责任理应在企业,然而搬迁出城的大多是老国企,其土地多属于划拨性质,并且这些企业的利润和收益也早已上缴国家,再要求其对污染地块负责,几乎不可能。其中,有的地块还历经多次转手,其中一些早已倒闭,再去追责难度可想而知。
  针对这样的现状,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土地的使用权在不断变更,但土地国有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对治理土壤污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许纲熙说,政府收回这些土地后,要承担起治理责任,修复好再拍卖。对于未修复的地块,要把治理成本补偿给开发商,督促开发商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众健康和土壤安全。
  但他同时指出,单纯依靠政府筹集修复资金,压力巨大,从财政上划拨很困难,这也是苏州化工厂旧址撂荒数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有的专家认为,污染责任主体其实好界定,但是土壤修复资金具体该由企业、政府、开发商、消费者谁来支付,很难说得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指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中这些被置换出的工业用地已从城郊变为城中区,并且有很多还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修复资金问题,谁最终从这块土地中获益,谁就要承担起这块土地的修复责任。
  没有规则谁当裁判?
  当前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地方政府土地交易的收益就足以解决修复资金问题,这本身就成为场地修复得以开展的催化剂。然而,当原先的污染场地上建起商业中心或居民小区,谁来给公众吃一颗定心丸?
  今年6月刚刚入住南京某小区的业主洪先生,买房之前动用各种关系,询问这块土地的安全性。作为南京本地人,他知道这一楼盘的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某工厂。这个曾是南京的重污染企业虽然搬走了,但对土地污染提出疑问的购房者不在少数。
  洪先生通过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了解到,小区在建楼之初先进行了换土处理,才购买了这处房产,但他仍有担忧:“换土是不是彻底解决了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对我们有个明确交待,哪怕只在政府网站上公示,市民了解了才能安心嘛。”
  “场地污染土壤需不需要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目前没有法律标准来衡量,全凭开发商或者政府的责任心和觉悟。”许纲熙介绍说,江苏省在土壤修复方面起步较早,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今年5月以来,组织技术专家赴南京、常州、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地环保局,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对工业企业搬迁场地污染防治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缺乏立法保障、监督管理机制未理顺、土壤修复市场混乱等。
  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主要监管的是水、气、声、渣环境要素,而土壤污染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一直以来监管未受到重视。况且土壤污染问题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并不突出,因此1995年我国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检测指标只涉及少量重金属和农药,且只针对农业用地和林地,不包含住宅用地标准。
  这使得当前大量置换出来的工业用地规划为商业、住宅用地时,对于谁来治理污染土壤、怎么治理、治理到什么程度没有标准可依,谁来监管验收土壤修复工作更是无章可循,导致土壤修复市场混乱,土壤修复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专家呼吁,土壤污染治理急需立法保障。
  “标准是土壤修复问题的核心,目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正在开展。”林玉锁介绍说,但对于土壤修复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就安全了,是否国家要制订统一标准,目前还在讨论中。实际上,一个场地一个样,每个场地土壤污染情况不同,土地利用功能不同,修复方案和修复目标就不同。“就像一个患了感冒的病人和一个患了癌症的病人,他们的治疗方案和标准是不一样的,不能一刀切,要因场地而异。”
  据了解,目前,土壤污染治理立法涉及国土、环保、农业、规划、财政、工信等众多部门,涉及的利益关系众多,这是土壤污染治理立法迟迟未出台的原因之一。
  可喜的是,我国部分城市在这一方面已进行了探索,常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制定了土壤修复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并在国内首创在土壤修复工程施工中引进环境监理,实施全过程严格监管,确保全市污染场地在被开发利用前都得到有效修复。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也颁布了污染场地修复的地方性文件,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和配套技术标准。
  土壤修复市场亟待规范
  当前,土壤修复市场方兴未艾,各类性质的企业鱼龙混杂,政府对修复的技术路线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同时也还没来得及设置应有的准入门槛。这种无序性在土壤修复招投标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不论有没有土壤修复方面的资质,都可以参加市场竞标,而且相当一部分实行最低价中标。
  但专家明确指出,土壤修复行业并不适合最低价中标方式。
  许纲熙介绍说,修复方案和资金的选择决定了土壤修复效果,是选择费用便宜确保短期土壤安全?还是选择费用昂贵确保土壤长期安全的技术和方案?在当前没有法规和相应标准约束的情况下,最低价中标方式的危害显而易见。
  土壤污染治理带动土壤修复行业兴起,但作为这一行业的重要引导者,政府也是土地指标的出让方和受益方,所以政府对这一行业提出任何一项要求,实际上都是在束缚自己的双手。
  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辜晓平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他说:“目前,在土壤修复市场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不重视前期土壤调查工作,另一个是土壤修复后验收工作不规范。”这些现象把部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急功近利、忙于套现的心理展露无遗。
  前期土壤调查工作直接关系土壤修复方案的制定,调查得越细、越准确,会使制定的修复方案越有针对性,治理效果会越好;验收工作规范是保障土壤修复效果的最后一关。
  毫无疑问,这两项工作都很重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导则和行业标准,人们普遍只关注修复资金和技术,而忽视前期调查,不注重引入第三方调查,不愿在土壤调查方面花钱、花时间,看似节省了前期的费用和时间,但不利于筛选最合适的土壤修复技术、方案,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障修复效果。
  作为土壤修复的最后一环,验收工作也存在无章可循、草草了事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地土壤修复项目完工后,竟然不知找哪个部门或哪个机构来验收,更别提遵偱什么验收标准了,最后竟然是项目施工方自己编制了验收方案,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当前土壤修复市场的混乱从中可见一斑。
  场地修复这一市场刚刚萌芽,正因其还是一块处女地,其巨大的发展空间才显得更为诱人。今年刚刚注册成立的江苏圣泰実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文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乐观地对记者说:“我对它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我坚信,国家对土壤修复问题会越来越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土壤之家

GMT+8, 2024-11-26 02:47 , Processed in 0.1813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