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体构造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体构造是指1米深度内的土壤垂直结构。它包括土层的数目、类型、厚度、物质组成状态和层位关系等。由于土壤上下层物质颗粒组成、联结、排列的不同,形成松紧程度和孔隙状况的差异,使固、气、液三相产生不同的组合比,从而影响到水气运动和温度的变化、养分的转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土壤肥力因素和生产性能起到很强的调节作用,因而土体构造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形态标志。 农田土壤的土体构造是在自然土壤土体构造的基础上经过各种农业技术和改良利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农田土壤的土体构造由表层向下一般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影响土壤肥力最深刻的是耕作层,它是作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土层,受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最深,其肥力状况远远超过下层。犁底层的有无、厚薄及坚硬程度都会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肥力因素的上下运转,通常犁底层的存在对旱地作物是有害的,应逐步深耕,破除犁底层以加深耕作层厚度。但水田土壤,厚度恰当、松紧适宜的犁底层是蓄水保肥的基本保证。心土层的物质转化和能量变化较慢而稳定,对根系后期生长和上层水肥供应起贮藏库的作用,有助于稳定产量,称为稳定层。心土层以下为底土层,其水气状况、化学组成对上层土壤的物质、能量变化和作物生长起保证作用,称保证层。通常把耕作层和犁底层统称为土层,而心土层和底土层统称为下层,上下层之间相互配合,在立体范围内影响土壤肥力。 2.旱地土壤的良好土体构造和物理性质 高度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具有上虚下实的土 体构造。①耕作层疏松、深厚、厚度通常达30厘米,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优厚的物质基础。我国农谚有“深耕一寸,等于上粪”,“地宽三尺,不如土深一寸”的说法,都是反映耕作层深厚的好处。质地适中,耕性好,有较多的水稳性和临时性的团聚体,土壤容重1.10~1.25克/立方厘米,土壤总孔隙度50%或稍太于50%,其中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大小孔隙比为1:2~4,具有良好的水气热状况,潮湿温暖通气好,即蓄水、通气良好,水、气协调,水分适中,保墒耐旱,土温上升快而变幅小,能保温,适宜播种期长。据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在相同气候条件下,高肥土壤保水性明显强于低肥土壤,全年3~11月土壤自然含水量均高于低肥土壤,在当地雨少易旱的季节4~7月,高肥土壤自然含水量较低肥土壤平均高60%,在干旱季节显示了较强的抗旱能力。②犁底层薄或无。③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重,无潜育现象,既有利于通气、透水、增温、促进养分分解,又有利于保水和保肥。 3.水稻土的良好土体构造和物理性质 肥沃水稻土的土体构造一般应具有如下特征:耕层厚度为18厘米左右,土色较深,以小团聚体为主,孔隙多,锈纹也多,常有鳝血斑块;耕性良好,干耕时土垡易散,湿耕散块;犁底层较为发达,厚达10厘米,色较暗,呈扁平块状结构,紧实,干时可干裂,湿时也可闭合,灌水时期有明显的保水保肥作用;心土层垂直节理明显,多呈棱块状结构,结构面多被覆灰色胶膜,土体多密布锈斑锈点;底土层呈青灰色,棱块结构,可粉碎成小碎块,纵横节理明显,结构面被覆灰色胶膜,粘重、保水性强,但也有一定透水性。 土体构造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渗透性质。一般肥沃水稻土多为爽水田,具有适度的渗透量, 通气爽水,保水保肥,既利于更新土壤环境,改善营养条件,又有利于补充土壤氧气并将施入的肥料带人根系。各地肥沃水稻土的日渗透量有一定差异。例如江苏26个试验站的观测结果,日渗透量平均为9~15毫米,珠江三角洲为15~20毫米,浙江全年亩产双千斤的高产田为10~15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