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土壤电荷通过电荷数量和电荷密度两种方式对土壤性质发生影响。例如,土壤吸附离子的多少,决定于其所带电荷的数量,而离子吸附的牢固程度则与土壤的电荷密度有关。
(一)土壤电荷的起因和种类
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可将它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此外,表面电荷还有正、负之分,其代数和为净电荷。
1、永久电荷
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如果低价阳离子置换了八面体或四面体中的高价阳离子,则造成正电荷的亏缺,产生剩余负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同晶置换作用是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2、可变电荷
测定土壤电荷量时,常发现有部分电荷是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可变电荷的产生,是由于土壤固相表面从介质中吸附离子或向介质中释出离子(如H+离子)所引起的,包括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对质子的缔合和解离,以及有机物表面功能团的离解和质子化等。土壤有机质、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边面及表面断键、1:1型粘土矿物的Al-OH基面、晶质和非晶质铁、铝、锰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非晶质和铝硅酸盐等表面所带的电荷都是可变电荷。
3、正电荷
一般认为,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是土壤产生正电荷的主要物质,而游离的铝化合物对正电荷的贡献较为次要。
4、净电荷
土壤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代数和就是土壤的净电荷。由于土壤的负电荷量一般都高于正电荷量,所以除了少数土壤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或者氧化土可能出现净正电荷以外,大多数土壤带有净负电荷。 (二)土壤的电荷数量 土壤电荷的数量一般用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厘摩尔数来表示。最常见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即为pH值为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其它pH条件下的CEC也用于表示相应pH值时土壤的净负电荷,因而土壤的CEC值并非恒值。土壤的阴离子交换量(AEC)用于表示一定条件下土壤的正电荷量。土壤电荷有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之分。
1、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土壤颗粒组成中,小于2mm的胶体(包括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部分是土壤带电荷的主体,80%以上的土壤电荷量集中在胶体部分,有些土壤的电荷量几乎全部是由土壤胶体部分所引起的。 2、胶体组成成分是决定其电荷数量的物质基础。含有较多蛭石、蒙脱石或有机质的土壤胶体,其电荷量一般较高;含有较多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的土壤胶体,其电荷量一般较低。对矿质土壤而言,粘土矿物是土壤胶体的主体,它对土壤胶体电荷量的贡献大于有机质。 3、土壤胶体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电荷数量有影响。如游离铁、铝氧化物对粘土矿物表面的有包被作用,土壤对阴、阳离子的专性吸附等导致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电荷数量少于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各自负荷数量的加和,即土壤胶体的电荷量具有非加和性。 (三)土壤胶体表面电位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电荷。当带电胶体分散在电解质溶液中时,不论胶体表面电荷是通过何种途径产生的,电中性原理都要求等量的反号电荷离子在带电表面邻近的液相中积累。此时,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一方面受胶体表面上电荷的吸引,趋向于排列在紧靠胶粒表面;但另一方面,由于热运动,这些离子又会向远离胶体表面的方向扩散。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图08-02)。
pic-2
图08-02 双电层模型
土壤胶粒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紧靠胶粒表面分布着较多的阳离子,随着距离的增加,阳离子的分布趋于均匀,到本体溶液时,阳离子呈均匀分布;而阴离子则是在表面附近较少,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趋于均匀分布。离子价数越高,离子浓度越大,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因此,增加离子的价数和浓度,可使双电层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