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之家-土壤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土壤考研资料sigmaplot12.0破解版下载sigmaplot教程土壤污染
土壤修复案例土壤招聘信息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 
查看: 6440|回复: 0

土壤地理学似乎和土壤分类学很相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6 16: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该课程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讲授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系统分类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开发利用方向等,以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形成过程及主要土壤类型介绍为重点。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有所区别。
第一章绪论
教学说明: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重点要求学生区分土壤、土壤资源、土地等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第一节土壤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一、土壤和土壤资源
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土壤与土地
第二节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土壤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内容和任务
二、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壤发生 , 分类和分布
教学说明:通过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成土过程、土壤类型分化及土壤剖面发育、土壤分布、土壤分类等知识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成土因素和主要成土过程、土壤的剖面发育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了解我国土壤分布和土壤分类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土壤成土因素
一、母质因素
二、气候因素
三、生物因素
四、地形因素
五、时间因素
六、人为因素
第二节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积累过程
三、粘化过程
四、脱硅富铝化过程
五、钙化过程
六、盐化和脱盐化过程
七、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八、潜育化过程
九、潴育化或氧化还原过程
十、白浆化过程
十一、灰化过程
十二、熟化过程
第三节土壤类型分化及土壤剖面发育
一、土壤类型分化的过程
二、土壤类型分化系列
三、土壤的发生层和土地构型
四、主要发生层及其代号
第四节土壤分布
一、 土壤水平分布
二、 土壤垂直分布
三、土壤区域分布
第五节土壤分类
一、前苏联土壤分类
二、欧洲及联合 FAO 土壤分类
三、美国土壤分类
四、我国土壤分
第三章我国的主要土壤分类
教学说明:通过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介绍,要求学生能通过前面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自己能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原因和经过的哪些主要成土过程,大致推测其剖面构型和层次。
第一节铁铝土
一、 砖红壤
二、赤红壤
三、红壤
四、黄壤
五、铁铝土的合理开发利与保护
第二节淋溶土
一、黄棕土、黄褐土
二、棕土
三、暗棕壤、白浆土
四、灰化土、漂灰土棕色针叶林土
第三节半淋溶土
一、燥红土
二、褐土、灰褐土
三、黑土、灰色深林土
第四节钙层土
一、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二、粟褐土、黑垆土、灰钙土
第五节漠土
一、灰漠土
二、灰棕漠土
三、棕漠土
四、漠土地发生特性比较和改良利用
第六节初育土
一、概述
二、新积土
三、粗骨土、石灰土
四、石灰(岩)土
五、紫色土
第七节盐碱土
一、盐土
二、碱土
第八节半水成土及水成土
一、半水成土
二、水成土
第九节人为土
一、水稻土
二、灌淤土和灌漠土
第三章四川区域土壤及中低土壤改良利用概况
教学说明:针对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四川土壤的形成特点与分类有其独特之处。要求学生掌握四川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四川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和技术。
一、四川自然地理环境和成土条件
二、土壤形成特点与分类
三、土壤分布规律
四、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五、土壤改良及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土壤地理
  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土壤与环境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进行研究,阐明土壤在地球表面上的生成、发育与分布规律。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有约百余年的历史。
  19世纪中叶以前,为人类累积土壤地理知识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述了九州土壤及其等级。《管子·地员》篇论述了土壤与地形、地下水、植物的关系。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述。19世纪中。随着地质学的兴起,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风化和残积、沉积物的移动和淀积划分土壤;有的按堆积物成因类型命名土壤,如冲积土、风积土等。所有这些为土壤地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是土壤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其代表人物是俄国的道库恰耶夫。他于1883年发表《俄国黑钙土》一书,首先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地带学说。他认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还提出土壤调查和制图及以土壤剖面性状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等研究方法。从而创立了以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派,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苏联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理论,对土壤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威廉斯指出,物质生物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美国马伯特把道库恰耶夫学说引入美国,并以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制定出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詹尼以函数数学公式定量地描述土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展了道库恰耶夫学说。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从20世纪 30年代之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中国全国土壤调查和制图、中国土壤地理分布规律、水稻土等土壤分类,以及对盐碱土、红粘土和风沙土等的改良和利用等。
  土壤地理学基本内容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分类、土壤分布、土壤区划和土壤资源评价几个方面。
  土壤的发生和演变主要是研究成图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土壤随成土因素的变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从一种类型演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过程。其中土壤与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土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与转化,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土壤性质、形态的定性和定量观测与分析,是研究的基本依据。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及土壤自身的属性和肥力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按一定的原则和系统,对土壤进行划分归类。土壤分类的完善程度取决于土壤科学发展水平。
  土壤区划是根据土壤群体在地球表面组合的特征,按其相似性或差异性以及在空间的构型进行地理区域的划分。它是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的基础资料和组成部分为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农、林、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具有农、林、牧业生产能力或者其他功能的各种土壤类型,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包括农业土壤资源评价、林业土壤资源评价、牧业土壤资源评价、工程土壤资源评价和环境土壤资源评价等。
  对野外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剖面形态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分类,绘制土壤图,编写调查报告,是土壤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调查和制图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装备已有很大改进。如土壤的遥感遥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土壤制图的自动化等,为土壤地理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现代化新技术。
  其它在土壤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还有理化分析、数理统计等。
  土壤地理学今后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注意用生态学观点研究土壤地理学;重视土壤学与地理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向指标化、数值化发展。土壤制图和土壤理化分析将向简便、快速、准确的方向发展。


土壤地理
1、什么叫土壤?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土壤是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具有肥力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2、什么叫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能不断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对水、肥、气、热需要的能力。
3、什么叫土壤剖面和土壤发生层?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显然,它是由一些形态上和性质上各不相同的土层组合而成。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剖面上,根据土壤形态特征所划分出的大致呈水平延伸、厚度不等的层次叫土壤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4、什么叫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某一土壤剖面土层的数目、厚度及其组合排列型式称为土体构型。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层数目、厚度有很大差异,土体构型不同,它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5、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由哪些发生层组成?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
耕作土壤剖面长期受人为耕作、灌溉、施肥活动的影响,其剖面构型与自然土壤不同,主要有以下层次:耕作层、梨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6.土壤由哪几种成分组成?
土壤是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
7.矿物分解可分为那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8.什么是土壤黏土矿物?根据其构造特征可分为哪几类?
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矿物(次生铝硅酸盐)为主。  高岭石组1:1型、蒙脱石组2:1型和水化云母(伊利石)组(又称2 :1型非膨胀性矿物)。
9.什么叫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现象主要发生在哪类矿物当中?
同晶替代或同晶置换。或者说是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1型
10简述我国黏土矿物的地理分布规律。
1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矿质化和有机质腐殖质化。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其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该过程也为形成土壤腐殖质提供物质来源。是有机质中的养分释放过程。
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影响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2、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它们的有机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并使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得以保存和聚积。
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矿质化作用,释放植物营养元素,不断供给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
2、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在有电解质,尤其是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腐殖质产生凝聚作用,使分散的土粒胶结成团聚体,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和空气之间的矛盾,创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条件。
土壤有机质还可以降低粘土的粘结力,增加砂土的粘结力,改善不良质地的耕作性能。粘结力:砂<有机胶体<粘粒
13、土壤水分分为哪些类型?哪些水分对作物是有效的?
根据水分的物理状态和水分子所受力的不同,土壤水分划分以下主要类型:土壤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14、什么是土壤孔隙度?它是如何测量计算的?
土壤孔隙度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一般是通过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来计算。
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比重)*100%
15.土壤粒级的划分标准
土粒分级一般是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四级
16.什么叫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哪几类?
土壤质地  我们把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各粒级土粒占土壤总重量的百分率)叫做土壤质地(或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砂土、壤土和黏土等就是根据粗细不同的土粒各占的百分比来决定的。
17.为什么说壤土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它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当多的毛管孔隙,故通气透水性良好,又有一定的保水保肥性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适宜种植各种作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18.什么叫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分为哪些类型?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等)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称为土壤结构。
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
19.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结构?
①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②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④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③ 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20、如何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
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 大量施用有机肥;实行合理耕作;施用石膏或石灰;施用结构改良剂
21.简述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特性
22、简述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的数量、原子量的大小、离子浓度
23、简述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1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土)(毫克当量数),
它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CEC的大小,受下述因素的影响:**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值
24、简述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我国土壤的盐基饱和度有自西北、华北往东南和华南逐渐减小的趋势
25、土壤酸度分为两种类型?
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所引起的酸度。
26.简述土壤酸度的改良措施
27、什么叫土壤的缓冲性?土壤具有缓冲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土壤溶液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叫土壤缓冲性。
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是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主要原因。
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各种措施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缓冲能力。
① 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和它的阳离子交换量有关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性愈强。②盐基饱和度愈大的,对酸的缓冲能力愈强,而对碱的缓冲能力愈小。
28.分析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内部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湿润地区土壤中的盐基离子遭到强烈淋溶;半干旱地区只有一价盐遭到淋溶,二价的碳酸盐在土体中部相对淀积,淀积层出现的深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干旱地区一价盐淋溶较弱,在土体中部甚至土壤表层发生聚集。
2、气候因素影响风化壳的类型和厚度。
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高3倍。因此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速度以及风化壳和土壤厚度均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
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次生黏土矿物。干冷地区多含水云母,温湿地区出现蒙脱石类次生黏土矿物,湿热地区多形成高岭土类,高度湿热地区强烈脱硅而含较多的铁铝氧化物。(类型见前述)
3、气候因素影响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和性质。
在水热条件中等时(典型草原土壤地带)最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虽然湿热地区生物的生长量大供给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多,但是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也很快,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在低温潮湿的地区,虽然有机质的分解慢,但是供给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少,也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在干旱地区,供给土壤的有机残体的数量很少,并且有机质分解很快,腐殖质积累更少。
气候因素还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腐殖质组成中以胡敏酸为主;湿润地区以富里酸为主。湿润地区随着温度的上升,土壤胡敏酸的含量不断下降,而富里酸的含量逐渐上升。
4、气候因素影响土壤分布。
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
①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能富积亲生性元素,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生物小循环的最终结果造成土壤表层矿质营养元素的相对富集,并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不同植被类型影响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方式。
森林植被——土壤有机质表聚化
草原植被--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逐渐递减。草原土壤有机质较厚,不具有表聚化现象,土壤腐殖质呈舌状分布型。
不同植被类型的化学成分不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草本植物--有利于有机残体的分解和胡敏酸的形成
木本植物--有利于富里酸的形成
植物根系可促进土壤矿物质的分解和土壤结构的形成。
②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分解复杂的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
合成土壤腐殖质;
加速无机物的转化,
③土壤动物的作用
加速了土壤中物质的转化速度,促进有机质的积累以提高养分的有效性,而且也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母质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的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为土壤。
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质地类型。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的化学组成和养分含量。
岩成土壤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地形因素
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影响其它成土因素而对土壤成土过程产生影响的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
地形的发育影响土壤的演替。
五.时间因素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特点:目的性、社会性、深刻性、广泛性、两重性。
人们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土壤发生发育的: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形状。
29.试述土壤形成的实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从土壤发生学角度看,自然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的对立统一,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地质大循环;其中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的淋溶等地球化学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教材P67)
生物小循环;吸收、归还、分解三个环节完成
对立关系:岩石的风化和淋溶剥蚀过程主要方向是元素从土壤系统中的淋失和分散;而整个生物循环过程主要是促进营养元素的保存和集中。
统一关系:岩石的风化、淋溶等地球化学过程使坚硬的岩块逐渐变成了疏松多孔的母质,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生物小循环,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合成有机质,并积累于土壤表层,才使养分在土壤表层不断地富积起来。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残体的同时合成腐殖质,并与无机黏粒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它具有胶体的性能,能随着温度的变化进行有规律地吸收和释放养分,一保证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它还具有胶结的作用,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从而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由此可见,生物小循环,既有机质的形成、积累、转化过程,是土壤及其肥力发生发展的主导过程。是土壤形成的核心。(土壤地理学P159)
30.解释下列主要的成土过程:灰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铁铝化过程、 钙化过程、盐渍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31.解释诊断层、诊断特性
1、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谓诊断层
2、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具有定量说明土壤的性质称谓诊断特性
32.试述我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单元、划分依据、主要土纲和土类
<一>、分类原则:1、发生学原则: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为基本依据,以土壤属性为基础。2、统一原则: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的整体。
<二>、分类单元及依据
1、土纲:根据土类间的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加以概括2、亚纲: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差异划分3、土类: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间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4、亚类:同一土类不同发育阶段,成土过程和剖面形态上的差异;不同土类主要成土过程中同时产生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5、土属:土壤在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区域性变异6、土种7、变种
<三>主要土纲、土类
1、冻土:冰沼土、冻漠土2、灰化土:灰化土3、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白浆土4、富铝土:红壤、黄壤5、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6、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33.试述灰化土、淋溶土、富铝土、褐土的成土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特征及其土壤性状特征。灰化土特征:1、有机质含量高2、土壤呈酸性反应PH常低于5.5或5.03、交换性酸量高4、阳离子交换量低5、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6、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
34.分析盐渍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改良措施




土壤地理学 作者:李天杰 赵烨张科利  编者:李天杰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 陈炳涛 价格: 14.40元
土壤地理学 张凤荣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区域土壤地理 刘世全、王昌全 四川大学出版社
土壤地理学 朱鹤健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10-01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土壤剖析,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三章土壤分类,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五章土壤分布,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本书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贯穿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的观点,以适应现有两大土壤分类体系并存的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土壤之家

GMT+8, 2024-11-22 14:49 , Processed in 0.1691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